王** 男 36岁 家住杭州市下城区艮山门
患者于2007年6月起感到疲乏无力、口干、口苦、口黏,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求治,B超检查示:脂肪肝(中度),口服降脂药(具体不详)进行治疗,病情基本平稳。近日饮酒后感到脘腹痞闷,呕恶厌食,口干口黏,身困肢重,B超复查示:脂肪肝(中度),实验室检查:ALT66u/L,AST59 u/L,血脂:TG43mmo1/L,Cho12.8 mmo1/L,来医馆求治。
症见:形体肥胖,神疲乏力,脘腹痞闷,呕恶厌食,口干且苦,肢体酸楚,右胁不适,大便干结,舌质红,苔白厚腻,脉弦。
分析:本病病位在肝,痰湿瘀为其病机,因肝失疏泄,脾失健运,湿热内蕴,痰浊郁结,瘀血阻滞,而脘腹胀痞,身困肢重,恶心欲呕,湿痰瘀阻互结,痰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。证属:肝郁气滞,湿热中阻。
治则:疏肝理气,清热利湿。
处方:柴胡12g 郁金12g 杭白芍12g 丹参30 g 枳壳12g 茵陈30g 茯苓12g 车前草30g 炒三仙(各)12g 藿、佩兰各12g(后下) 川朴12g 米仁30g 破壁灵芝孢子粉4g(冲服) 生大黄3g 嘱其多运动,饮食宜清淡,忌吃油腻肥厚食品。
7日后,右胁不适感消失,口干口黏好转,饮食增加,舌质红苔薄根腻,脉弦。以破壁灵芝孢子粉为君药,护肝解毒降酶泻浊。
处方:破壁灵芝孢子粉4g(冲服) 藿、佩兰各12g(后下) 参三七5g(入煎) 川朴12g 柴胡12g 丹参30g 生山楂12g 冬术12g 茯苓12g 淮山药30g 绞股兰30g 决明子30g 泽泻12g 生大黄3g
嘱其多运动,饮食宜忌同前。
以此方加减,调治2个月左右,患者诸症消失,完全恢复正常,复查B超示脂肪肝消失,生化检查示:肝功能正常,血脂正常,患者颇有感触地说:“得了脂肪肝,服药与运动以及饮食应该相互结合起来,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。我这次喝中药两个多月,每天坚持跑步,体重下降了10斤,现在感觉真是身轻体健。” 按语
脂肪肝是肝脏代谢性疾病,近年来临床患者大幅度增加,主要原因见于营养过剩之肥胖、酗酒。其他原因如肝炎、药源性引起的相对较少。 脂肪肝是西医病名,中医文献未见记载,但据其发病特点和大量的中医临床实践,可将本病归属于祖国医学的“胁痛”之范畴。《灵枢.五邪》篇曰:“邪在肝,见两胁中痛。”《素问.谬刺论篇》曰:“邪乏味于足少阳之络,令人胁痛不思食。”究其病机,多数医家认为其发病与饮食不节(或饥饱失常,或嗜酒过度,或嗜食肥甘厚味)和情志不遂(长期忧郁或恼怒)有关。其病多实证,与湿热、瘀血、痰湿,气滞有关,病位多在肝脾。
本例患者初诊时属湿热内蕴,肝郁气滞,故治疗以疏肝理气,清热利湿为主。湿热得清,肝气消解,由续以破壁灵芝孢子粉为主护肝解毒化浊,同时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降脂消脂作用的药物如泽泻、山楂、决明子、生大黄等,对于肥胖病人的脂肪肝,饮食控制加体育锻炼同样重要,需引起医者与患者的重视。
——选自杭州方回春堂国医馆医案
(温馨提示:破壁灵芝孢子粉属保健食品,不可代替药物,病人服用请遵医嘱。)